全国统一招生热线:
0831-55505550831-8885555
资讯详情
宜宾东辰国际学校发展规划与策略
宜宾东辰国际学校发展规划与策略
黄迪定
一、五年目标、十年规划
1.一个目标:川南第一、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百年老校
⑴第1年:打造管理团队建设、教师团队建设、生存环境建设、学校品牌建设,在全市彰显我校质量品牌、德育品牌、学科品牌、服务品牌,且在全市教育界形成一定"鲶鱼效应",让就读宜宾东辰成为本地就读学子的最佳选择,就读宜宾东辰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⑵第2年:魅力小学、精英初中、卓越高中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全市领跑,去成绵就读学生得到一定程度抑制,且吸引一批周边县市学生就读宜宾东辰。
⑶第3年:魅力小学、精英初中、卓越高中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川南第一,在办学理念、办学质量、课程课堂改革、干部教师培训、家长学校等方面为全市教育承担应有的责任。
⑷第4-5年:魅力小学、精英初中、卓越高中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全国知名,为宜宾教育全面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宜宾教育成为四川乃至全国教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添砖加瓦。
⑸第6-10年:宜宾东辰开始成为他人学习和考察的学校,办学特色和综合改革开始成为二级城市办学的样板校。
2.四大发展
⑴规模发展:2016年开学,学生总人数达700人,2017年开学,学生总人数达2000人,2018年开学,学生总人数达3300人,2019年开学,学生总人数达4600人,2020年开学,学生总人数达6000人。
⑵优质发展:以优质、高端发展为未来发展导向,努力追求从普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华丽转身,努力打造高品质的校园生活、高品质的管理、高品质的德育、高品质的教学和高品质的服务。
⑶特色发展
一是优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品质,丰富基础教育的形式和种类,为家长提供更加优质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是国际教育。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是个性教育。要按照个体设计、分类教学、多元选择、个性辅导、全员成功的要求发展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
⑷创新发展: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家长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不断寻找新突破,不断实现从复制走向创新,从改造走向创造,从单项突破走向系统创新。
3.五个转型
⑴育人模式的转型。在坚守“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知识性、个性和创造性统一,立足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模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德育、注重特色、注重创新,拥抱大数据,注重信息化与智慧校园建设。
⑵课程结构的重构。一是要整体规划课程结构,将课程结构作为育人的沃土,通过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和组合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要,从而大面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二是注重双手与大脑结合,打破学习与实践的隔阂,把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把探索活动引进课堂,把社会生活导入校园。
⑶教学组织的变革。要重构适应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建立适当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在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微课、翻转课堂、分层教学、个性教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变革探索。
⑷管理制度的再造。首先要通过学校管理的系统变革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型,实现从“过渡选拔”转向“尊重选择”、从“学科成绩”转向“学生成长”、从“课堂教人”转向“课程育人”。其次,学校的制度文化、组织文化都要适应新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变革的需要,并通过调适达到有效管理乃至高效管理。再次,要重视信息技术等在教育管理方式变革中的作用。
⑸教育评价的重建。进一步落实发展性评价理念,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探索通过评价促进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办学方向、办学策略
1.办学理念
⑴办学思想:为中华民族复兴育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⑵办学理念: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创造卓越
⑶培养目标: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
⑷校 训:责立中国,任当世界
⑸校 风:礼、乐、仁、义、忠、信、俭、智
⑹学 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⑺教 风:爱学校做主人、爱事业做能人、爱学生做表率
⑻政 风:勤政、廉洁、高效、务实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
中国 灵魂↓ 国家 认同
|
(一) 树立国家 意识 |
1.身份认同 |
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自豪感、归属感、对国家忠诚,永不叛国。 |
2.制度认同 |
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3.法制认同 |
遵守国家宪法及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 |
||
(二) 承担社会 责任 |
4.承担对家庭和自己的责任 |
履行家庭成员的义务和责任,为家庭分忧,努力学习让家人放心,孝敬父母、爷奶和外爷奶。 |
|
5.承担对他人的责任 |
对人讲诚信、负责人、讲礼貌,友爱尊重他人。 |
||
6.承担对团队的责任 |
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承担团队责任,完成团队的任务。 |
||
7.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
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
||
8.承担对环境的责任 |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热爱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绿色生活方式。 |
||
(三) 建立文化 自信 |
9.建立文化自觉 |
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有正确的认识,充分地肯定和坚持,学好中国文化,传承民族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对世界先进文化持理性、开放态度,包容、借鉴、吸收。 |
|
10.坚持文化自强 |
树立中国梦,自觉担负中国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文化创新的担任。 |
||
世界眼光↓ 国际 理解 |
(四) 树立世界 眼光 |
11.树立全球意识 |
树立世界一体化意识,互相依赖意识,和平发展意识,尊重生命意识,崇尚自由、发扬民主、敬畏法律、维护人权意识。 |
12.培养国际思维品质 |
以国际化的视角思考问题,从世界领域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资源。 |
||
(五) 培育国际 文明素养 |
13.遵守国际文明礼仪 |
了解外国的文明礼仪要求,尊重别人的礼仪规范,尊重文化差异,树立开放、多元意识,了解、理解、尊重和接受外国文化。 |
|
14.学会有效地交流与合作 |
掌握交往语言,学习和掌握交往技巧,形成国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
||
(六) 提升国际 竞争力 |
15.“全球公民”的责任义务 |
具有作为全球公民的责任担当意识,履行作为国际公民的义务,参与全球活动。 |
|
16.造就国际竞争力 |
具有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 |
||
现代人 ↓ 人文 底蕴 |
(七) 丰厚的人 文积淀 |
17.良好的阅读素养 |
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自觉阅读的习惯,较强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 |
18.丰厚的人文积淀 |
认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全面的人文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人文方法,培养人文精神。 |
||
(八) 全面的人 文素养 |
19.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什么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坚持、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坚持向上向学、进取奋斗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
|
20.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
具有言语礼貌、举止文明、品行优秀、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利思义、公平正义、团结友爱、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良好的道德修养。 |
||
(九) 积极的人 文情怀 |
21.诚实友善的内心情怀 |
对自己忠诚老实、严于律己,对别人友善仁爱、宽以待人。 |
|
22.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怀 |
生活有目标,学习有追求,人生有理想,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
||
23.同情尊重人的悲天悯人情怀 |
有仁慈心、仁爱心、同情帮护弱者,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 |
||
24.奉献爱心的感恩情怀 |
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他人、感恩对手、感恩生活、感恩挫折、奉献爱心、收获快乐。 |
||
(十) 健康的审 美情操 |
25.培养欣赏美追求美的情感 |
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以及对美的内容、 美的形式的理解和欣赏,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高尚的审美理想及珍惜和追求真、善、美的行为。 |
|
26.形成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
通过艺术教育、学科渗透美育及学校、大自然、社会、家庭的美育实践,形成感知、欣赏、评价、发现、发展、创造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
||
现代人 ↓ 科学 精神 |
(十一) 培养全面 科学素质 |
27.学习科学知识 |
学习科技知识和成果,学习了解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操作技能以及相应的生产工具和设备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推断法则。 |
28.培育科学精神 |
培养和形成百折不饶的探究精神,求实求真的理性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通过科学方法检测求证的实践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敢于质疑和改变的创新精神。 |
||
29.发展科学能力 |
开展广泛的实验探究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动手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原理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十二) 形成正确 思维方法 |
30.培养思维品质 |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 |
|
31.发展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概括力、抽象力、判断力,形成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
||
现代人 ↓ 个性 发展 |
(十三) 养成健康 生活方式 |
32.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
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热爱生活,直面生活中的烦恼、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33.追求身体健康 |
养成锻炼的习惯,掌握运动技能,保持营养平衡,保证足够的睡眠,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
||
34.保持心理健康 |
建立心理健康标准,学会自我心理保健,培养心理自强的能力,建立心理安全保护体系。 |
||
35.养成劳动习惯 |
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与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 |
||
(十四) 培养全面 能力素质 |
36.培养学习思考能力 |
有学习思考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具有数字学习能力,有积累、思考、反思的习惯, 形成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
|
37.培养动手创新能力 |
勤于思考,敢于想象,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具有创新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 |
||
38.培养合作交往能力 |
树立合作意识,掌握合作交往的方法策略。形成合作交往的能力。 |
||
39.培养流畅的表达能力 |
谈吐自如的口头表达能力,准确流畅的书面表达能力。 |
||
40.培养自主行动能力 |
具有生活自理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和行为自律自控能力,能正确判断评估自己,依据自身个性潜能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具有生涯规划与自主发展能力。 |
||
(十五) 发展个性 特长 |
41.形成健全的人格 |
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控制能力、良好的性格修炼、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 |
|
42.保持挺拔的精神 |
具有学习的理想主义精神:有理想、有目标、有信仰;具有学习的英雄主义精神:顽强勇敢、拼搏奋斗;具有学习的乐观主义精神:自信、自尊、自强。 |
||
43.保持优雅的气质 |
谈吐文雅、举止优雅、情趣高雅。 |
||
44.修炼博大的胸怀 |
高远而坚定的理想追求,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阳光大气、豁达的处事态度。 |
||
45.造就坚强的意志 |
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毅,面对挫折的坚强和不屈,面对逆境的抗压和反弹能力。 |
||
46.发展优势智慧和兴趣特长 |
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智慧,并将优势智慧发展成兴趣和特长。 |
2.办学模式(“七位一体”)
⑴变革学校管理体系:构建以“关注生命成长、关注生存状态、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生涯发展”为四根支柱的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文化管理、战略部署、模式管理和执行力管理。
⑵构建双高质量标准(见后文详解)
⑶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见后文详解)
⑷构建学本思维课堂(见后文详解)
⑸建设生本发展德育(见后文详解)
⑹培养一流学习能力:构建“三阶四环学习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创造的主人。三阶是指“习惯、方法、能力”,四环是指“学、思、用、创”构成的高效学习法。
⑺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通过实施教师专业化工程、班主任专业化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校本研修工程、教师阅读工程等途径,全面打造发展性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和干部的能力,形成强大的人才优势。
3.办学特色
⑴“双高”质量(立德树人、整体育人、促进学生全面、个性而可持续发展)
①高素质与高升学的统一
R高素质
一是保证学生德育、体育、文娱活动与自主学习时间。
二是构建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十商”素养,即志商(信仰、志向、境界、意志),德商(人格、公德、法纪、修养),逆商(抗压、抗挫、自信、乐观),能商(生活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健商(体态、体能),财商(节俭、勤劳、惜财、创富)。
三是落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五大载体,即文化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德育三课)、服务育人、自主发展育人。
四是实施“五个一素质工程”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R高升学
坚持课改,坚持打造高效课堂,坚持精细化管理,坚持个性化教育,坚持进来一个成功一个。
②筑高原与建高峰的统一
筑高原:要大面积提高质量,构建质量的高地。 建高峰:要努力为培养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R五全教育模式
全员个性化发展设计:按照“四大目标”(人生目标、职业目标、升学目标、发展目标)、“五大发展”(学科、能力、特长、身体、综合素质),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并每周每期对发展进行评价反思和诊断性调整。
全程小班分层式教学:学生可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与面对面的个性化服务。
全员个性化课程学习:优秀学生实行“基础课+拓展课+特长课(奥赛课)”,中等生实行“基础课+拓展课+兴趣特长课”,潜能生实行“基础课+拓展课+补偿课”,通过分层课程定位,让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成就感。
全程个性化导师辅导:实施导师承包制,通过个性化的课堂关注、作业关注、考试关注、活动关注、个性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每天发展反思评价、每周发展目标管理、全程学习服务管理、全程学习常规管理。
R三大举措
实施“五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即建立对特优学生在“学科整体教学、学习品质培养、特长培养、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培养体系。
成立学生科协和学生科学院。学生科协和学生科学院一方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为有创新潜质学生搭建创新活动的平台,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如创造节活动、学生院士评比活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组织科技考察活动、组织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等,并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物质和教材保障。
是实施“三性”统一的教学模式。对实验班实施以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性”统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发现与创新)、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强调四度学习(深度、宽度、高度、效度)。
⑵共性与个性兼顾的课程体系(“四位一体”)
①基础通修
R国家课程。一是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二是开好、学好国家课程。
R校本课程。为了完善学生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建立校本课程体系。
德育与素质课程:班会课,交流课,双语课前3分钟演讲,其他学科课前3分钟展示,并开发了系列德育与素质课程。
做人(《尊师》《孝敬》《感恩》《爱国》《中国魂》)
处事(《尊重》《负责》《守纪》《诚信》《国际理解》《世界公民》)
生活(《生命》《修身》《理财》《节俭》《心理》)
勤学(《目标》《方法》《静心》《拼搏》)
成功(《成才》《成功》《信心》《执著》《抗挫》《合作》)五大类。
阅读与研究性学习课程:《阅读与修身》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等。
综合实践课程:社区服务、岗位实践、模拟长征、社会实践调查、每人一个社团、每人一个管理岗位等。
国际理解课程:国际实践活动类课程,如“做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主题演讲、“我要走向世界”等主题实践活动,国际主题活动月(世界各国文化展演、英语演讲、模拟奥林匹克运动会、模拟联合国大会及相关赛事)、游学、对外交流等。
②个性选修:语言与文学、数学与思维、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道德与伦理、实践与创新
③特长精修:包括三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特长训练
④自主研修:习题课、公共自修课、自由活动课
⑶“学本思维”高效课堂模式
①确立学校课堂改革路径
一是整合教材,实行大单元主题教学;
二是实施目标导学,推行目标导学单;
三是实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是优化课堂结构,打造以思维为核心的课堂;
五是实施高效训练,从精编到精练。
②“三环N步”开放大课堂
R三环:“自学”(初懂、初会)→“探究”(学懂、学会)→“提升”(学实、学活)
R“N步”:“学→交→练”、“学→交→导→练”、 “学→交→导→练→悟”等不同的教学流程;
学:包括独学、对学、群学;
交:包括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师生交流等)和展示(组内展示、班内展示);
导:教师的引导、点拨与指导;
练:课堂内的定时巩固和迁移检测;
悟:对知识进行整理建构、内化感悟、记忆巩固。
③打造基本课堂模式建设
基本课堂模式:如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
④建立推动课改的机制
R“三、三、三”常规管理制度:三个引领(目标引领、学术引领、文化引领),三个带头(干部带动、典型带动、课题带动),三个保障(常规保障、奖励保障、惩戒保障)。
R集体备课制度(以问题为驱动)
R示课导课磨课制度
R课堂评价制度
⑷生本发展德育
①理念体系(超越教化,耕耘心灵;)
R德育即人学。教育的核心是人,德育必须研究人、尊重人、发展人,并从关注人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生活质量,关注学生生涯发展。
R德育即生活。优化学生生活结构,使校园生活丰富、快乐、温馨。
R德育重践行。坚持实施“五个一”素质工程(每个学生一个管理岗位,选修一门活动选修课,进行一个研究课题,组建或参与一个社团,完成一个素质弱点矫正);
R德育靠自我。全面推行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的“四自教育”。
R德育重基础。构建“四基”德育体系(基本行为规范、基本道德原则、基本心理品质、基本信念与价值观);
②目标体系:品德发展、身心发展、能力发展、学业发展、综合素质发展;
③动力体系
一是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教给学生处理各种困惑和矛盾的智慧和技巧,满足其内在的需要。
二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心理服务、发展服务和学习服务。
三是让德育“美丽可人”,让德育内容美、形式美、方法美。
四是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教育过程成为平等自由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
④课程体系(见前文详解)
⑤操作系统
一是文化育人。建设学生的精神文化、价值文化、行为文化和生态环境文化。
二是课程育人。建立德育三课:主题交流课、班团活动课、实践体验课,并对三课做到时间落实、内容落实、评价落实。
三是活动育人。建立“六位一体”的活动体系,即社团研究活动、节庆典礼活动、实践体验活动、才艺展示活动、评优激励活动、计划反思活动。
四是服务育人。建立三大服务育人体系,即管理服务、社会服务、生活服务。让学生在参与管理过程中,在参与社会服务体验中,在生活实践中实现情操的陶冶、灵魂的升华。
⑥评价体系
突出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发展功能、诊断功能、调整改进功能,使评价在了解学生需求、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特长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让学生在受到充分尊重和取得自信的前提下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自我全面发展,不断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发展性评价包括学生评价、班级评价和家长评价。
2016年8月19日